明星列表  |  最新主题  |  精华主题  |  热门主题  |  明星排行榜  |  我与明星  

凯凌百科>其他>中药>黄连>中药档案

|||||排名第3471位  我要报料!

一、黄连档案 (提供资料)

中药名
黄连
药源
毛莨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其他替代品种还有峨眉黄连,野生黄连等。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性味
苦,寒,无毒
归经
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治
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植物界
被子植物门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毛茛目
毛茛科
亚科
唐松草亚科
黄连族
黄连属
黄连
分布区域
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



黄连(学名:Coptis chinensis Franch.)昵称味连,川连,鸡爪连,属毛茛科,黄连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基徨,坚纸质,卵状三角形,三全裂,中央裂片卵状菱形,羽状深裂,边缘有锐锯齿,侧生裂片不等2深裂,叶柄长5-12cm。野生或栽培于海拔1000-1900m的山谷凉湿荫蔽密林中。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其味入口极苦,有俗语云“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即道出了其中滋味。

黄连黄连黄连黄连黄连黄连黄连黄连黄连黄连
黄连

四、黄连介绍: (提供资料)


形态特征:

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叶有长柄,叶片稍带革质,卵状三角形,宽达10厘米,三全裂,中央全裂片卵状菱形,长3-8厘米,宽2-4厘米,顶端急尖,具长0.8-1.8厘米的细柄,3或5对羽状深裂,在下面分裂最深,深裂片彼此相距2-6毫米,边缘生具细刺尖的锐锯齿,侧全裂片具长1.5-5毫米的柄,斜卵形,比中央全裂片短,不等二深裂,两面的叶脉隆起,除表面沿脉被短柔毛外,其余无毛,叶柄长5-12厘米,无毛。
花葶1-2条,高12-25厘米,二歧或多歧聚伞花序有3-8朵花,苞片披针形,三或五羽状深裂,萼片黄绿色,长椭圆状卵形,长9-12.5毫米,宽2-3毫米,花瓣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5-6.5毫米,顶端渐尖,中央有蜜槽,雄蕊约20,花药长约1毫米,花丝长2-5毫米,心皮8-12,花柱微外弯。
蓇葖长6-8毫米,柄约与之等长,种子7-8粒,长椭圆形,长约2毫米,宽约0.8毫米,褐色。2-3月开花,4-6月结果。


入药部位: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干燥根茎。

药用价值:

性味归经

性味:苦,寒,无毒。归经: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功效主治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抗真菌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抗阿米巴作用 5.抗炎,抗腹泻作用 6.,对心血管作用 7.解热作用 8.降血糖作用 9.降血脂作用 10.抗氧化作用 11.对血液系统的影响 12.抗溃疡作用

适合人群

胃虚呕恶,脾虚泄泻,五更肾泻者,均慎服。

用法用量

2-5g。外用适量。

炮制方法

黄连片除去杂质,润透后切薄片,晾干或用时捣碎。

药用禁忌

本品大苦大寒,过服久服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忌用。苦燥伤津,阴虚津伤者慎用。


相关配伍:

1.《和剂局方》心经实热:泻心汤,用黄连七钱。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2.《圣惠方》挟热下痢脓血:灶突中墨,黄连各一两。为末。每酒下二钱,日二服。
3.《济生方》脏毒下血:黄连为末,独头蒜煨研,和丸梧子大,每空心陈米饮下四十丸。


相关论述:

1.《本草纲目》泻肝火,去心窍恶血,止惊悸。
2.《本草备要》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解渴除烦,益肝胆,浓肠胃,消心瘀,止盗汗。
3.《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4.《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5.《本草纲目拾遗》主羸瘦气急。
6.《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7.《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8.《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9.《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


药方选录:

《局方》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伤寒论》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参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直指方》黄连安神丸治心烦懊依反复,心乱,怔仲,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黄连25克生甘草12.5克。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局方》泻心汤治心经实热:黄连35克。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本草经集注》恶菊花,芜花,玄参,白鲜,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本草正》黄连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荧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
《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
《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
《本草求真》大泻心火实热。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暑热,湿热,郁热,实有专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能消心窍恶血,亦泻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药用毒性:

小檗碱的治疗量相当安全,副作用也很少,长期服用也未见任何障碍,一次口服小檗碱2.0g或连用黄连粉100g未见任何副作用。在动物试验中,毒性也很轻,给小鼠口服不易致死,腹腔注射的最小致死量为 0.01g/kg,亦有测得其半数致死量为0.066g/kg(黄柏或黄连则各为0.52,0.73g/kg)。
猫口服0.1g/kg可引起全身抑制,呕吐,于8~10天后死亡,呼吸由兴奋转向麻痹,死亡前可发生惊厥。小鼠腹腔注射硫酸小檗碱的半数致死量为24.3 mg/kg。四氢小檗碱给小鼠灌胃,皮下及静脉注射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940mg/kg,790mg/kg及100mg/kg。
盐酸小檗碱腹腔注射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24.3mg/kg。小檗碱最严重的毒性为心脏毒性,在临床可出现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100mg于葡萄糖溶液中滴注,病人有出现头昏,气急,心律紊乱,循环呼吸吸骤停等,并有死亡病例报道。过敏反应也较多见,小檗碱针剂(0.1%)2~4ml,有出现全身搔痒,荨麻疹,体温升高,心慌,关节疼痛,呼吸迪促,烦躁不安,恶心,呕吐,严重的可致血压下降出现过敏性休克。

生长习性:

黄连喜冷凉,湿润,荫蔽,忌高温,干旱。一般分布在1200~1800m的高山区,需要温度低,空气湿度大的自然环境。不能经受强烈的阳光,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荫。
根浅,分布于5~10cm的土层,适宜表土疏松肥沃,有丰富的腐殖质,土层深厚的土壤,pH5.5~6.5,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间的高山寒湿的林荫下,野生或有时栽培。

地理分布:

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生海拔500-2000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野生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

繁殖方法:

用种子繁殖。种子底胚后熟类型。5月上旬种子成熟采收后,选择阴凉较平坦的山坡用树枝搭荫棚,雨水能自然淋入棚内,挖20cm深地作窖,将种子与湿沙在窖内层积贮藏。经早晚及秋季低温,胚逐渐发育形成。10~11月间种子裂口后撒播于高畦,每1hm2播种子22.5~37.5kg,用牛马粪覆盖。次年2月下旬在畦面搭矮棚遮荫,3月初出苗,拣去畦面落叶,并除净杂草。苗期5~6月间应追施速效性氮肥催苗,10~11月间撒细碎牛马粪及火灰腐殖土以利越冬。
传统的栽连技术都采用搭棚遮荫,于冬季砍树搭1.2m高荫棚,荫蔽度70%左右,棚内作1.6m宽高畦(厢)。播种后第3年3月间苗圃幼苗已长出4~6片真叶时移栽,行株距10cm×10cm,栽深3~5cm,每1hm2栽苗75~90万株。有用玉米间作与林间栽连技术,冬季在畦面以行株距1.6m见方,间隔栽植麻,桑等灌木及松,杉等乔木。早春2月末在塑料矮棚中作营养钵培育玉米苗。
苗高30cm左右时,在高畦沟两边以株距30cm,叶对叶定向移栽玉米苗,6.7月份玉米叶封垄后即在行间栽黄连。冬季玉米收获后,用玉米秆编织矮棚,为黄连遮荫。次年复栽玉米,约4~5年后灌木已成林,可为黄连遮荫,不再栽种玉米。
黄连收获后在林间整地,施足底肥,还可再栽连,灌木林栽黄连2~3季后,乔木已成林,便可砍伐灌木,在乔木林下栽连。采用玉米和造林遮荫技术栽连,不但不影响黄连产量,同时省工,省料,节约投资,活立木积蓄量比不栽黄连的树林快1倍。

化学成分:

根状茎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可治急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吐血,痈疖疮疡等症。
根茎含小檗碱(berberine)5.56%~7.25%,黄连碱(coptis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小檗红碱(berberrubine),掌叶防已碱(palmatine),非洲防己碱(columbam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减(magnoflorine),阿魏酸(ferulic acid),黄柏酮(obakunone),黄柏内酯(obakulactone)。

鉴别:

性状鉴别

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巨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单枝类圆柱形,长3~6cm,直径2~8mm。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外皮剥落处显红棕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坚硬,折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髓部红棕色,有时中空。气微,味极苦。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鳞叶组织常脱落。木栓层为数列木栓细胞。皮层宽广,有的可见根迹和叶迹维管束,石细胞黄色,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纸管束外韧型,呈断续的环状排列,束间形成层不明显。韧皮部外侧有纤维束,大小不等有数个至数十个或上百个纤维,有的还伴有黄色石细胞。木质部黄色,均木化,木纤维较发达。髓部薄壁细胞间有时可见少数单个或成群存在的石细胞。薄壁细胞均含淀粉粒。
  

粉末特征

黄棕色或黄色。
01.石细胞鲜黄色,类圆形,类方形,类多角形或稍延长,直径25~64μm,长约至102μm,壁厚9~28μm,纹孔明显,有的层纹明显。
02.木纤维众多,黄色,细长,直径10~13ctn,壁稍厚,木化,纹孔稀疏。
03.韧皮纤维鲜黄色,纺锤形或长梭形,长136~185μm,直径25~40μm,壁较厚,纹孔较稀。
04.导管主为孔纹和螺纹导管,直径8~20μm。
05.淀粉粒多为单粒,长圆形,肾形,类球形或卵形,直径1~10μm,复粒少数,由2~4分粒组成。鳞叶表皮细胞绿黄色或黄棕色,略呈长方形,壁微波状弯曲。

理化鉴别

(1)本品折断面在紫外光灯下显金黄色荧光,木质部尤为显着。
(2)取本品粉末约1g,加乙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滤过,取滤液5滴,加稀盐酸1ml与漂白粉少量,即显樱红色,另取滤液5滴,加5%五倍子酸的乙醇溶液2~3滴,蒸干,趁热加硫酸数滴,即显深绿色。(检查小檗碱)
(3)取本品粉末或切片,加稀盐酸或30%硝酸1滴,片刻后镜检,可见黄色针状结晶簇,加热结晶显红色并消失。(检查小檗碱)
(4)薄层色谱 取本品粉末约1g,加甲醇10ml,加热至沸腾,放冷,过滤,滤液作为样品溶液。另以盐酸小檗碱,盐酸掌叶防己碱,盐酸药根碱及盐酸木兰花碱为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2mg的混合液作为对照溶液。在硅胶薄层板上点样品溶液1~2μm,对照溶液5μl,以氯仿~甲醇~氨水(15:4:1)展开,取出,晾干。所得色谱图,在自然光下小檗碱及掌叶防已碱显黄色,药根碱在有氨存在时显红棕色,木兰花碱无色。在紫外光(254μm)下小檗碱和掌叶防已减显亮黄绿色,木兰花减显亮蓝紫色,药根碱显暗斑。
  

商品规格

味连一等:多聚集成簇,分枝肥壮坚实,间有过桥,长不超过2cm。无不到1.5cm的碎节,残茎,焦枯,杂质,霉变。二等:条较一等瘦小,有过桥。间有碎节,碎渣,焦枯。余同一等品。


栽培技术:

栽培方式

选择土壤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排水力强,通透性能良好的油竹杂木林地,土壤以微酸性至中性,地势以早晚有斜光照射不超过30度的缓坡地为宜。忌连作。
黄连的种植需选种,育苗,移栽等过程。一般育苗2年后移栽,春,夏,秋季均可移栽,栽后前3年,应及时补苗,除草。移栽3~4年的黄连,每年除草3或4次。从第2年起,除留种植株外,均应及时摘除花苔。在种植栽培过程中,要根据种植年限和植物的生长要求,调整荫棚的郁蔽度。

栽种


栽种时期:
黄连——药用部分 每年有3个时期可以栽种:第一时期在2~3月雪化后,黄连新叶未长出前,栽后成活率高,移栽后不久即发新叶,长新根,生长良好,入伏后,死苗少,是比较好的栽连时间,群众称为“栽老叶子”。第二个时期是在5~6月,此时新叶已经长成,秧苗较大,栽后成活率高,生长亦好,群众称为“栽登苗”。但不宜迟过7月,因7月气温高,栽后死苗多,脱窝严重,生长亦差。第三个时期在9~10月,栽后不久即进入霜期,扎根未稳,就遇冬春冰冻,易受冰冻拔苗,成活率低,在低暖无冰冻地区,才在此时栽种。
准备秧苗:
栽前从苗床中拔取粗壮的秧苗。拔苗时用右手的食指和大拇指捏住苗子的小根茎拔起,抖去泥土,放入左手中,根茎放在拇指一面,秧头放整齐,须根理顺,不可弯曲,100株捆成一把。拔苗时须根多已受损,失去生机,栽后须重生新根,故栽前在距头部1厘米处,剪去过长的须根。如果采用“通杆法”移栽,须根应留长一些,约1.2~2厘米。剪须根后,用水把秧苗根上的泥土淘洗干净,栽时操作方便,根茎易与土壤接触诱发新根,同时秧苗吸收了水分,栽时秧苗新鲜,栽后容易成活。通常上午扯秧子,下午栽种,最好当天栽完,如未栽完,应摊放在阴湿处,第二天栽前仍须用水浸湿后再栽。
用钼酸铵1~2∶500千克的水溶液浸根2小时,能促进幼苗发根,加速长势,用高锰酸钾0.5~1∶500千克水溶液浸根2小时,也有加速发根和生长的作用。
栽种方法:
秧苗须在阴天或晴天栽种,不可在雨天进行,因为雨天会踩紧畦面,使秧苗糊上泥浆,不易成活。
栽种方法有3种:
一是栽背刀,用具为专用木柄心形小铁铲。栽时右手握铲,并用大,食,中指兼拿秧苗一把,左手从右手中取1株秧苗,用大,食,中指拿住苗子的上部,随即将铁铲垂直插入土中,深4~6厘米,并向胸前平拉2~3厘米,使成一小穴,把秧苗端正地插入穴中,立刻取出小铲,推土向前掩好穴口,用铲背压紧秧苗。由上至下,边栽边退,并随之弄松畦土,弄平脚印。栽苗不宜过浅,一般适龄苗应使叶片以下完全入土,最深不超过6厘米,方易成活,行株距通常为10厘米,正方形栽植,每亩可栽5.5~6万株。
二是栽杀刀,即用铁铲压住秧苗须根直插入土。这种栽法栽得快,但成活率不及栽背刀高,一般少采用。
三是栽通杆,栽时一手拿秧苗,另一手食指压住根茎,插入土中,食指稍加旋转,抽出手指,随即推土掩盖指孔。此法栽苗较快,成活率也高。
  

田间管理

黄连栽植后,立即撒施少量牛马粪及熏土称刀口肥。每年早春,夏季种子收获后及冬季10~11月间各追肥1次,春夏以氮磷等速效性肥料为主,冬肥以牛马粪及熏土为主,施各肥后应培土。第1.第2年培土约1cm,第3.第4年2~3cm。
追肥前应除草,移栽后一二年苗小露地孔隙大,易生杂草,每年应拔草4~5次,四五年生黄连已封垄,结合追肥每年拔草3次。搭棚栽连,当年5月种子采收后应揭去盖棚敞阳,抑制叶的生长,促使根茎充实,林间栽连,栽后第3年开始冬季应修枝亮棚,使荫蔽度由栽连时的70%左右降低到20%~30%。
补苗:
栽种后常有程度不同的死苗脱窝,栽后第一,二,三年秧苗每年约有10%左右死亡,应及时进行补苗,一般补苗进行两次,第一次在当年的秋季,用同龄壮秧进行补苗,带土移栽更易成活。第二次补苗在第二年雪化以后新叶未发前。在冬季冰冻较大的高山地区,常把头年秋季栽种的秧苗拱出地面,故在雪化后要详细查看,将拱出地面的秧苗用手按人土内,仍能成活。发现死亡秧苗应进行补栽。此后若发现缺苗,应选用与栽苗相当的秧苗带土移栽,使栽后生长一致。
除草:
因采取了苗前除草,故宜与化学除草相结合,在栽种当年和次年,每年除草4~5次,第三,四年每年3~4次,第五年1次,每次在草有2~3片叶时,用扑草净250克,西玛津25~30克,稻田一次净(永川产)2包(三种药施用时,只用其中的一种),与20~30千克沙或磷肥混合,在晴天下午或傍晚,以及阴天均匀撒施于亩黄连土中(只算厢面净面积),用竹竿或树枝扫落入地中。然后,认真观察,若有没有除净的杂草,人工拔除。
追肥:
栽后2~3日内应施一次追肥,用稀薄猪粪水或菜饼水,也可每亩用细碎堆肥或厩肥1000千克左右撤施。这次肥料称“刀口肥”,能使连苗成活后生长迅速。栽种当年9~10月,第二,三,四,五年春季5月采种后和第二,三,四年秋季9~10月,应各施追肥1次,共8次。春季追肥每亩用人畜粪水1000千克和过磷酸钙20~30千克,与细土或细堆肥拌匀撒施,施后以细竹枝把附在叶片上的肥料扫落。秋季迫肥以农家厩肥为主,兼用火灰,油饼等肥料,肥料应充分腐熟弄细,撤施畦面,厚约1厘米,每次每亩用量1500~2000千克,若肥料不足,可用腐殖质土或土杂肥代替一部分。施肥量应逐年增加。干肥在施用时应从低处向高处撒施,以免肥料滚落成堆或盖住叶子,在斜坡上部和畦边易受雨水冲刷处,肥力差,应多施一些。
黄连的根茎向上生长,每年形成茎节,为了提高产量,第二,三,四年秋季追肥后还应培土,在附近收集腐殖质土弄细后撤在畦上。第二,三年撒约1厘米厚,称为“上花泥”,第四年撤约1.5厘米厚,称为“上饱泥”。培土须均匀,且不能过厚,否则根茎桥梗长,降低品质。
平衡施肥:
在追肥上泥的基础上,广大连农为了提高产量,还在每一次除草之后施用化学肥料促其生长。经对比试验,每次每亩施用50千克过磷酸钙和10千克碳铵为最佳比例。
  

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有白粉病,应降低荫蔽度增加光照并可用石硫合剂防治。虫害有蛴螬,蝼蛄等,可用毒饵诱杀。早春有麂子,锦鸡为害花苔和种子,应围以篱笆,加强人工捕杀,减较为害。


历史:

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
《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自古以来即认为四川为主产地,例如《名医别录》上说:“黄连生巫阳及蜀郡大山,二月八月采。”而巫阳及蜀郡均指四川。此外,本草记载在长江以东以及湖南,安徽诸省也产,如唐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即今长江以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著,今澄州(即今湖南澧县)者更胜。”再参阅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中“澧州黄连”和“宣州(即今安徽宣城)黄连”以及《植物名实图考》中的黄连附图,特别是后二者可以清晰地鉴定即系黄连属(Coptis)植物无疑。
因而可以认为我国自古以来即以四川一带的黄连C.chinensis及长江流域下游一带的短萼黄连C.chinensis var.brevisepala同时一并药用。

植物文化:

相传,很久以前,石柱县黄水坝老山上的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姓陶的医生。他妻生下二男二女。有一年遇天灾,妻子和两个儿子相继病死,因家境贫寒,无力抚养,三女儿也送给了别人家,只留下幺女,父女相依为命。陶医生雇请了一名叫黄连的帮工,替他栽花种草药。黄连心地善良,勤劳憨厚。
没过多久,黄水坝一带的老山上不少人都得了一种相似的疾病,患者多属高热烦燥,胸闷呕吐,泄泻瘌疾,肿痛,渐渐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人都失去了劳动能力。懂事的陶家幺女,算是个幸运儿,她没染上这种怪病,还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家务。
有一年春天,陶幺女踏青外出,在山坡上,她忽然发现一种野草的叶边沿具有针刺状锯齿,长有很多聚伞花序,有黄色的,绿色的,也有黄绿色的,好看极了,顺手拔起这些野草,乍看草根节形似莲珠,或似鸡爪,或似弯曲的过桥杆,她兴奋地带回家种在园子里。
黄连每次给花草上肥浇水,也没忘记给那野草一份。天长日久,野草越发长得茂盛,葱绿滴翠。
次年夏天,陶医生外出治病,十多天没回家,其间,陶幺女也卧病在床,厌食不饮,一天天瘦下去,只剩得皮包骨头了。陶医生的几位同乡好友煞费苦心想尽办法,也没治好陶幺女的病。
黄连心想,陶姑娘在园子里种下开黄绿色小花的野草,怎么不可以用来试一试?于是他就将那野草连根拔起,洗干净,连根须叶一起下锅,煮了一会儿功夫,他揭开锅盖一看,锅中的野草和汤全都煮成黄色的了。
这时黄连拿起汤勺舀了一碗,正想给幺女送去,突然想到,万一有毒,岂不是害了陶姑娘?不如自己先尝一下,只要自己没被毒死,就让陶姑娘喝这汤。他随即一饮而尽,只是觉得味道好苦。
隔了两个时辰,黄连见自己还活着,手脚都动得,话说得,耳听得,眼见得,方信这野草无毒,这才端一碗让陶幺女服下,说来也怪,陶幺女喝下这野草汤,病竟然就好了,她对黄连说:“这是一味好药,就是太苦了。”此时,已暗恋陶幺女许久的黄连听后黯然神伤地说:“我苦等一个人儿,却没等到,也许和我的命一样苦吧!”

相关连接  我与明星  相关明星  明星日历  提供资料 黄连,味连,川连,鸡爪连,王连,支连,Coptis Chinensis


szkl.net ©2006-2020用户协议  粤ICP备1302845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