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列表 | 最新主题 | 精华主题 | 热门主题 | 明星排行榜 | 我与明星 | ||
凯凌百科>大陆地区>知识>客家>知识档案 | 新|精|热|图|视|歌 | 排名第680位 |
| ||||
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a或Khak-ka,客语拼音:Hag5-ga1或Kag5-ga1)是中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经过千年的演化直到南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汉族民系。 | ||||
四、客家介绍: (提供资料)客家客家(英文:Hakka,客语白话字:Hak-ka或Khak-ka,客语拼音:Hag5-ga1或Kag5-ga1)是中国南方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台湾等本地族群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汉族民系。客家先民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经西晋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唐末黄巢之乱,宋室南渡,中原汉族大举南迁,陆续迁入南方各省,在与外界相对隔绝的状态下,经过千年的演化直到南宋,逐渐形成一个具有独特方言,风俗习惯及文化心态的汉族民系。客家人以粤赣闽(惠州,梅州,赣州,汀州,河源,韶关,汕尾等)为基地,大量外迁到中国各地(含港澳台)以及南洋(今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分布在中国广东(2009年约2300万,约占广东人口的27.5%),江西,福建,广西,台湾(2011年约419.7万),四川,湖南,香港,海南,浙江,澳门等省区的180多个县,总人口达7000万以上,约占汉族人口的5%,约1000万分布于除中国外的80余个国家,尤其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等地,客家语是当地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客家人六次崛起,大批人杰促进了社会进步。 客家文化既继承了古代正统汉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岭南)土著文化。特点是耕读传家。围龙屋制度是古代农耕文化的巅峰代表。带有古代汉族的特点,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客家语言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因此,“客家”的说法既是作为一个汉族民系的称谓,更是文化层面的概念。 名称由来“客家”说法起源于广东四邑地区,是当时(清朝)四邑族群对粤东地区(亦称惠潮来民)迁来的族群的一个称谓。旧时,南方客家地区的长者一辈都自称福广人,岭东人或者循州人,嘉应人,汀州人,韶州人,虔州人,或者直接以当地县名为名。“客家”一词后来由于罗香林的客家学说而广为人知,并逐渐成为族群名称,不少人开始欣然受之,自称客家人,但至今仍有不少地区不清楚这个称谓。最早研究记载客家问题(客家源流)的是清朝惠州府和平人徐旭曾,他的《丰湖札记》撰于清嘉庆乙亥二十年(1815),实为系统论述客家问题第一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徐旭曾在《丰湖杂记》中对客家的界定和论述。徐旭曾主张客家南迁自宋元时期一说,力陈客家与中原汉族的源流关系,对客家的忠义勤俭,诗书传家,耕读尚武等都作了奠基性的描述,要言不繁,却极具纲领性。 根在九州客家族群是自秦朝至今在南方地区已有两千多年居住历史的重要群体,是广东本地的主要族群(广府,客家,潮汕,粤西高凉,四邑,海陆丰,雷州,粤北少数民族等)之一,也是福建和江西等省份本地重要族群之一。以广东为例,客家民系形成的时间相对于广东其他汉族民系要晚(这里的晚说的是客家民系这一称谓形成的时间较晚),事实上客家民系是存在于广东有上千年历史的本地族群。同时客家人并不比其他汉族民系晚来于广东,在广东的梅州,河源,惠州等地最早的居民就是同化了部分原当地土著的客家先民。岭南几大民系对岭南土著的融合早已有之,而较大规模的融合则始于秦征岭南,经过两晋,唐宋,明末三次移民高潮(来自中原地区,还包括楚,吴越,闽等岭北地区),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汉族各民系。客家人之源,传统的观点认为是在河洛。所谓河洛,指的是黄河,洛河。广义上的河洛就是黄河中游,洛河流域这一广阔的区域。狭义的河洛就是洛阳。“根在河洛”的依据有三:①家谱记载,很多客家族谱都记载先祖居住于河洛。②泰山石敢当的传说。③客家文言,是一种官话,很像中州的河南话。根在河洛指的是客家的方言底层源出河洛,而不一定是指大部分客家人来自河洛,事实上客家人姓氏繁多,各姓氏有其具体来源的所在。 备注:“河洛郞”是闽南语 Hǒk lò láng的译音,指福佬人,而非客家人。 迁移过程客家人的迁移包括客家先民的南迁和客家人的国内迁移与国际迁移。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乱”,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其迁移远者自今日山西长治起,近者由今日河南灵宝,国都洛阳等地,沿颍,汝,淮诸水流域,向南行动,到达湖北,河南南部及皖赣沿长江北岸,闽粤先民(包括潮闽,广粤)大部分就在此时的迁徙。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南迁者远者多由今河南光山,固始,安徽寿县,阜阳等地渡江入赣,更徙至闽南,近者则从赣北或赣中迁至赣南或闽西,或粤北,粤东边界,而此时客家语开始萌芽。客家语的发音,继承了较多五代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也说明了这些。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庚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客家人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失败,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蒲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元末明初的战乱,又触动了客家人的迁移。迁出地多为福建,迁入地则集中在岭东循衡各地。这一期的迁徙路线是:主要由闽粤岭山地域,分迁至广东中部及沿海地区,及四川,广西,贵州,云南和台湾等地,还有小部分回迁至江西赣南及赣中赣北西部罗霄山脉两侧,使江西的客家有新客和老客之分。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另一方面是关外满族满人入侵中原的影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如明嘉靖年间从程乡,长乐迁海丰,归善,新安等沿海地区,从汀州迁至福州等地。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清初康熙年间从嘉应,韶州各属迁至以广州为核心的增城,花县,新安,东莞,鹤山等地。“复界”迁至今天的宝安,深圳,香港,中山,台山等地,“湖广填四川”迁往四川,广西等地。明末清初客家人举兵勤王失败后,为避株连,多隐姓埋名,或逃亡各地,很多人随郑成功迁到台湾。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由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而引起的部分客家人的迁徙。广东西路事件后当地大部分客家人在官府资助下向南迁入高,雷,钦,廉各州,尤以高州的信宜,雷州的徐闻最多,远者渡海至海南岛崖县及定安等地。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以客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失败后,清朝统治者要把一切姓洪的及其他参加起义的男女老少都加以屠杀,因此很多客家人或改名换姓,或逃亡外地。大批客家人逃到香港,澳门,汕头,厦门和海口一带,象契约华工一样,被迫到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南北美洲等地从事苦役劳动。这一时期主要由广东中部,东部迁至西部,南部及海南与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 民系形成:形成时间关于客家形成时间,主要观点有:五代宋初,宋明时期。一般认为在南宋时客家群体分化成为汉族的一个支系,初具规模。到明代中期,已经人数众多,成为一大社会势力,及至清代,客家人的自我意识更为增强,在社会舞台上表现很是积极,主动。客家在南宋时期形成的主要依据: (1)客家语的形成。这是交流思想的工具,是重要标志。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语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南迁的移民保留了部分中原故乡的乡音,而留在中原的百姓则保留了另一部分古中原音,并不见得现代北方语言已经完全不存在古汉语因素。闽语诸支系,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江南古腔调(古吴语)和三国两晋中原语表达法,粤语方言,存在一部分较为明显的秦汉交广古腔调和宋元中原语表达法,客家语的发音,继承了较多隋唐两宋时的中原语腔调。粤语对南北语都有继承,因此与闽语,客家都有相近之处。 (2)相当的人口规模。人口是民族,民系的载体,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就无所谓民族,民系。对客家人口的历史估量,难以用统计数字表示,但可从客家集中区的县治数量作分析。 (3)共同的地理环境: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a,小盆地农耕经济,为客家民系形成奠定了经济基础。b,小盆地造成的风俗习惯。这些移民生活在小盆地山村之中,借封闭性的地理条件获得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原有的方言,习俗在与原住居民融合后得以保持下来。 (4)共同性的社会行动:客家人成为一个独立民系的重要依据。赣闽粤客家居住区联成一片,经济来源方面如南宋时期赣南和汀州人佃耕梅州农田等。政治斗争方面如南宋时范汝为,陈三枪领导的农民起义往复进出于三省之地,文天祥在汀梅赣诸州领导的抗元斗争等。 形成地域主要看法有:赣南,闽西,粤北,粤东北等。(1)客家腹地,大本营:赣闽粤边区(赣州,汀州八县,梅州,河源,惠州一带), (2)客家通衢:石城, (3)客家锚地:赣州(客家摇篮), (4)客家驿亭:石壁, (5)客家首府:汀州(明末清初以前), (6)世界客都:梅州, (7)客家侨城/客家侨都:惠州, (8)客家古邑:龙川(河源,兴宁,五华), (9)客家吾州:韶关(客家第五州)。 客家分布:全球2011年据有关客属机构非正式保守统计中国国外客属人口约1200万人左右,港澳台客家约600万人(其中,香港(约125万)与澳门(约10万)的客家杂居各处,并且占了当地居民相当的比例),合计客家华人华侨及港澳台同胞1800余万。分布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属社团多达数百个。全球客家分布一览,所属洲 国家或地区 客家人口 省份 客家人口 所属洲 国家或地区 - 客家人口亚洲中国 - 广东 - 亚洲 中国 浙江江西 - 香港 广西 - 澳门 福建 - 陕西 台湾 - 江苏 约2万 四川 - 安徽 约2万 湖南 - 湖北 海南 - 贵州 - - 新疆 约0.5万 马来西亚 150万 - - 美洲 美国 - 30万 印度尼西亚 800万 - - 加拿大 - 10万 泰国 100万余 - - 秘鲁 - 20万 新加坡 40万 - - 圭亚那 - 0.7万 菲律宾 0.68万 - - 古巴 - 0.81万 越南 30万 - - 巴西 - 0.24万 缅甸 5.5万 - - 危地马拉 - 0.01万 柬埔寨 1万 - - 多米尼加 - 0.12万 印度 2.5万 - - 玻利维亚 - 0.01万 老挝 0.5万 - - 智利 - 0.12万 沙特阿拉伯 0.22万 - - 阿根廷 - 0.5万 日本 1.5万 - - 厄瓜多尔尔 - 0.2万 文莱 0.9万 - - 苏里南 - 0.41万 巴基斯坦 0.2万 - - 委内瑞拉 - 0.2万 尼泊尔 0.24万 - - 墨西哥 - 0.1万 斯里兰卡 0.017万 - - 牙买加 - 8万 科威特 0.017万 - - 欧洲 英国 - 18万 朝鲜 0.1万 - - 法国 - 5万 韩国 2万 - - 德国 - 1.2万 土耳其 0.05万 - - 荷兰 - 8万 孟加拉国 0.05万 - - 俄罗斯 - 0.1万 非洲 毛里求斯 3.5万 - - 丹麦 - 0.12万 南非 2.5万 - - 挪威 - 0.03万 留尼旺 1.8万 - - 意大利 - 0.1万 马达加斯加 0.02万 - - 瑞士 - 0.1万 莫桑比克 0.03万 - - 比利时 - 0.2万 尼日利亚 0.02万 - - 葡萄牙 - 0.5万 塞拉昂 0.006万 - - 瑞典 - 0.24万 赞比亚 0.006万 - - 前南斯拉夫地区 - 0.24万 加纳 0.02万 - - 捷克 - 0.01万 肯尼亚 0.01万 - - 奥地利 - 0.05万 民主刚果 0.02万 - - 冰岛 - 0.01万 安哥拉 0.02万 - - 西班牙 - 0.2万 塞舌尔 0.05万 - - 卢森堡 - 0.2万 大洋洲 澳大利亚 约8万 备注:海外客家人分布数据来源:1994年梅州市为在梅州举行“第12次世界客属恳亲大会”,通过多渠道,包括国内外函调,采访,采摘报刊材料等方面汇总统计,保守估计客家人在国内外分布人数共4562.429万人,其中国内(包括港澳台)4107.8万人,国外456.29万人。 旅居大洋洲的客家约12万人,分布在11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澳大利亚约8万人,主要居住在墨尔本,悉尼,新威尔士,维多利亚以及南澳洲,培斯及大尼亚洲,另外在大溪地(又译作塔希堤属于法国海外省约有2.5万客属),斐济,新西兰,所罗门,马绍尔群岛,巴布亚新几内亚,瑞鲁,西萨摩亚也有客家人聚居。 广东广东省农村没有客家人聚居村落的只有汕尾市区,南澳县,澄海区,顺德区,吴川市,阳江市区,其他均有不同比例的客家村落分布。其中,梅州,河源,惠州,深圳(龙岗区,盐田区,宝安区),韶关以及揭阳揭西县,汕尾陆河县,清远英德市,湛江廉江市等以客家为主。广东客家县(市,区)域分布,地级市 下辖区划梅州 梅江,梅县,兴宁,蕉岭,平远,大埔,五华,丰顺84% 河源 源城,和平,连平,龙川,东源县,紫金 东莞 樟木头镇100%,清溪镇80%,凤岗镇3/4等 惠州 惠阳,惠东,博罗,惠城,龙门 深圳 龙岗(含坪山新区),盐田,宝安(含龙华新区),南山,罗湖,福田 韶关 新丰,翁源,仁化,始兴,乳源,曲江,浈江,武江,南雄,乐昌 清远 英德64%,连南,阳山,佛冈(1/3),清城,清新,连州22% 广州 2市5区:增城,花都区1/3,从化,白云区7%,天河区,越秀区,番禺区 揭阳 揭西,普宁,揭东(1/10) 汕头 潮阳,潮南 汕尾 陆河100%,陆丰,海丰20%弱 潮州 饶平20%,潮安 云浮 云安30%弱,罗定,新兴县 茂名 化州,信宜,电白,高州15%弱 阳江 阳春1/3强,阳西(塘口镇为代表),阳东 湛江 廉江,市辖区(8.96%),遂溪(2.3%),徐闻,雷州 肇庆10% 端州9%,鼎湖8%,大旺,四会40%,高要,广宁9.45%,封开,德庆,怀集 江门 鹤山,台山,新会,蓬江,开平,恩平 珠海 香洲,金湾,斗门 中山 五桂山,南朗,三乡,神湾,坦洲等 佛山 南海区,三水,高明 江西客家江西客家人数仅次于广东,但赣州客家人数达到880万(2012年末),占赣州总人数的95%以上,位居全球地级市首位,囊括江西16个纯客家县(市),世称“客家摇篮”。江西客家县(市区)分布,地级市 下辖区划赣州 章贡,南康,赣县,上犹,大余,崇义,安远,龙南,全南,定南,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寻乌,石城,信丰 吉安 遂川(2/3),井冈山40%(含原宁冈县),万安40%,泰和,吉水20%,吉安县,永丰,永新,青原区,新干 宜春 铜鼓70%,万载,奉新,靖安(1/3),宜丰 九江 修水,武宁石门乡 抚州 广昌县驿前乡 广西客家广西客家祖籍在粤,闽,赣客家地区,以客家语方言为母语并认同于客家历史,文化的,最迟在宋朝已有客家落户广西。境内除桂林市的全州县,兴安县,资源县和河池市的凤山县没有客家居住外,其余均有客家分布,人数约600万(2013年)。广西客家达10万以上的县市区,地级市 辖区南宁 市区,宾阳 柳州 市区,柳城 来宾 兴宾区 贺州 八步区,昭平 玉林 市区,陆川,博白,北流 贵港 市区,桂平,平南 北海 合浦 钦州 市区,浦北,灵川 防城港 遍布全市 福建客家龙岩市是客家民系重要的形成地和聚集地,全市人口80%是客家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汀州城(长汀)被称为“客家首府”,汀江被誉为“客家母亲河”。有54个姓氏的居民迁往台湾,台湾500万客家人中,祖籍龙岩的有70多万人。在外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累计超过120万人。胡文虎,吴伯雄等名人政要的祖籍地就在龙岩。漳州市的南靖,平和,云霄,诏安等县客家人口约几十万,使用受漳州话影响的客家语。 南平市有客家人20多万,以顺昌分布最多,约5.7万人。在客家人的历次迁徙中,闽西北一直是重要的中转地和居住地。武夷山遗产地及周边县市如南平,顺昌,邵武等地仍有不少客家人聚族而居,境内有大量的客家文化遗存。位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的天上宫(原汀州会馆)就是典型的一例。福建客家县(市区)域分布,地级市 县级 乡镇 客家人口 代表口音 代表人物 龙岩 长汀县 所有乡镇 - 长汀话 - 永定县 所有乡镇 - 永定话 - 上杭县,不包括古田镇,步云乡,蛟洋 - 上杭话 林丹 古田镇,步云乡 2万人 古蛟话(古田片) - 蛟洋镇 2万人 古蛟话(蛟洋片) - 武平县,所有乡镇 - 武平话 - 中山镇部分,城厢镇小部分 1.1万 军家话 - 连城县,所有乡镇 - 城关话等 - 漳平,南洋镇,3000人以上 梅县话 - 象湖镇 100人以下 漳平畲家客 - 双洋镇 100人以下 漳平畲家客 - 注:漳平方言属闽语系统,但受到客家方言的一些影响,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度的特点。 新罗区 万安镇 1.24万人 万安话 - 江山镇 近1400人 双车话 - 大池镇 5000人 大池话 - 白沙镇 2000人以上 营话,梅县话 - 适中镇 不详 - - 红坊镇 不详 - - 东肖街道 不详 - 邓子恢 龙门街道 不详 - - 注:龙岩话具有闽南方言向客家方言过度的特点。 注:龙岩地区客家语使用人数为179.2万人(1985年底),而闽南语使用人数为59万。 三明 宁化县 - - 宁化话 黄慎,伊秉绶 清流县 - - - 明溪县,夏坊乡,枫溪乡等,- - - 闽,客,赣方言过渡区,(将乐县为主) - - - 将乐县,将乐话 - 客家方言岛 - - - 永安,闽中方言区 小陶镇上,下户口 - - - 罗坊乡吴坊,桥头,左拔等 - - - 安砂镇坑口等 - - - 大田县 广平镇,桃源镇等客家方言岛 - 数千人 - 沙县 闽中方言为主,客家方言岛 - - - 泰宁县 闽赣方言为主,客家方言岛 - - - 梅列区 中村乡客家方言岛 - - - 三元区 陈大镇客家方言岛 - - - 漳州 平和县 西部 - - - 南靖县 西部 - - - 诏安县 北部 - - - 云霄县,- - - - 南平 顺昌县 城关镇等客家方言岛 5.7万人(2009) - - 注:西北部为闽,客,赣方言过渡区,东南部为闽北方言区。 延平区 茂荡镇等4个客家方言岛 - - - 注:大部分为闽北方言区,市区及西芹镇为北方方言区。 邵武 闽赣方言区 - - - 武夷山 闽北方言区,- - - 光泽县 闽赣方言区 - - - 浦城县 忠信镇客家方言岛 - - - 宁德 福安 社口镇客家方言岛 - - - 福鼎 磻溪镇,点头镇客家方言岛,- - - 台湾客家依“客家基本法”定义:“具有客家血缘或客家渊源,且自我认同为客家人者。”2011年,台湾人口客家人占18.1%,约419.7万人,其中新竹县71.6%,苗栗县64.6%是客家人。其次桃园县39.2%,花莲县31.7%,新竹市30.1%,屏东县23.7%,台东县19.9%,台中市16.4%,台北市16.4%(42.9万),南投县16.0%,新北市14.1%(54.9万),高雄市11.6%,基隆市10.0%(3.1万),其余县市比例不足10%(嘉义市8.7%,2.4万,宜兰县8.5%,3.9万,云林县8.1%,5.8万,彰化县5.7%,7.4万,台南市5.4%,10.1万,连江县5.2%,0.1万,澎湖县2.5%,0.2万,金门县1.5%,0.1万)。客家人口数最多的县市依序为桃园县(78.5万人),新北市(54.9万人)及台中市(43.6万人)。台湾客家文化重点发展区,区划 辖区桃园县 新屋乡(77%),杨梅市(68%),平镇市(59%),龙潭乡(59%),中坜市(57%),观音乡(48%),大园乡(26%) 新竹县 北埔乡(94%),峨眉乡(92%),新埔镇(92%),关西镇(89%),横山乡(89%),芎林乡(84%),竹东镇(78%),宝山乡(76%),湖口乡(75%),新丰乡(66%),竹北市(57%) 新竹市 东区(37%),香山区(27%) 苗栗县 公馆乡(91%),头屋乡(89%),三湾乡(88%),大湖乡(88%),铜锣乡(87%),苗栗市(87%),南庄乡(82%),三义乡(81%),狮潭乡(79%),卓兰镇(79%),头份镇(78%),造桥乡(77%),西湖乡(76%),泰安乡(41%),竹南镇(38%),通霄镇(33%),苑里镇(30%),后龙镇(29%) 台中市 东势区(77%),石冈区(46%),新社区(45%),和平区(34%),丰原镇(27%) 南投县 国姓乡(58%),水里乡(27%) 云林县 仑背乡(39%) 高雄市 美浓区(87%),杉林区(51%),六龟区(44%),甲仙区(28%) 屏东县 竹田乡(71%),麟洛乡(68%),内埔乡(64%),新埤乡(54%),万峦乡(49%),长治乡(43%),高树乡(42%),佳冬乡(41%) 台东县 池上乡(43%),关山镇(41%),鹿野乡(33%) 花莲县 凤林镇(66%),富里乡(50%),瑞穗乡(42%),玉里镇(39%),寿丰乡(34%),吉安乡(33%),花莲市(32%),光复乡(30%) 注:括号内数据为当地客家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香港客家客家是香港新界原居民四大民系之一,香港客家地区包括南区,荃湾区,元朗区,屯门区,葵青区,北区,大埔区和西贡区。但不少香港客家人也因到市区工作或上学,已经融入了广府人的生活。香港客家地区已经收窄至新界村落。澳门客家据有关调研结果显示,澳门有客家人已超过10万人(2013年),约占澳门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四川客家四川是中国五大客家人聚居省(区)之一,客家人数大约300万,多数是清初广东,福建,江西一带老移民的后裔。四川客家人的主源在闽粤赣,主根在中原,而龙泉驿区是四川境内客家人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自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以来,逐步形成了以龙泉驿区为核心的西部最大的成都东山客家语方言岛,客家人口总数达50万,较好保留了客家语言和生活文化。四川省约有70万人会讲客家语。非纯客家县市:通江,达县,巴中,仪陇,广安,泸县,泸州,内江,富顺,隆昌,威远,资中,安岳,仁寿,简阳,成都,新津,双流,新都,温江,金堂,广汉,彭县,什邡,西昌,会理等32个。 湖南客家主要分布在该省东部和南部,客家研究学者一般认为,人口在广东,江西,福建,广西,四川之后,位居第六,具体情况如何,则语焉不详。各种论及客家的著作,也鲜有涉及湖南客家者。海内外客家人的各种聚会,湖南客家人一般缺席。湖南客家县域分布(16县市),地级市 辖区岳阳 平江县福寿山镇,加义镇,黄金洞乡,临湘市零星分布 长沙 浏阳市张坊镇,小河乡,大围山镇,官渡镇,七宝山镇,中和镇,文家市镇,高坪镇,永和镇等 株洲 炎陵县沔渡镇,十都镇,石洲乡,垄溪乡,策源乡,水口镇,中村乡,下村乡,平乐乡,龙渣瑶族乡,船形乡,霞阳镇,占60% 醴陵,攸县,茶陵县(10%)桃坑乡等 郴州 安仁县东南部部分,资兴,桂东县东北部部分,汝城县南部,宜章县,桂阳县,永兴县零星分布 永州 江华瑶族自治县30%,新田县,江永县 注:资料来源,衡阳市代管的耒阳和常宁情况不详。 浙江客家非纯客住县有:云和,松阳,青田,丽水(莲都),宣平(现为莲都,松阳和武义所分辖),龙泉,遂昌,景宁,缙云,泰顺,苍南,汤溪(金华),江山,衢州,龙游,常山,开化,建德,淳安,长兴,于潜(临安),新城,分水(桐庐),昌化(杭州),玉环等县市。总人口100万人以上。海南客家据古小彬初步调查,至2008年,海南客家后裔已达40多万人,还能讲客家语的约有20多万。非纯客家县市有儋县,澄迈,定安,临高,琼海,文昌,万宁,三亚等8个。 客家五州:综述早在清末,学者徐旭曾所撰著的《丰湖杂记》里已经提到:“今之福建汀州各属,江西之南安,赣州,宁都各属,广东之南雄,韶州,连州,惠州,嘉应各属,及潮州之大埔,丰顺,广州之龙门各属是也”。而“客家四州”则为惠州,梅州,赣州,汀州。福建宁化石壁传说是客家民系形成的中心地域,被称为“客家祖地”。梅州则因其为海外客家籍华侨的最主要祖籍地而被称为“世界客都”,赣州则与客家民系形成有着密切关系,被称为“客家摇篮”,韶关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的主要继承者。惠州惠州府是最大的客家侨乡,包括归善(今惠州),博罗,长宁(今新丰),永安(今紫金),河源,连平,龙川,海丰,陆丰,和平县,且其经济发展领先于“客家四州”中的梅州,赣州,汀州,当之无愧列于客家四州之首,若以客家籍华侨而言,“惠州”一名在海外客家侨界,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个故乡地名。另外,原惠州府城却存在着另外一种仍属于争议之中的特有方言(惠州话/惠城话)。惠州不仅是客家民系的华侨文化象征之一,而且更是客家民系的海洋文化象征之一,归善,海丰,陆丰的客家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居于“客家四州”之首。惠州虽不是纯客家地区,但惠州作为客家学的最初萌生地,有其历史必然性。惠州是最终形成的客家大本营中重要的一部分,更是海外客家重要的原乡之一。从客家学研究客家文化发育机制的意义上看,惠州是客家文化的试金石,表演场之一。惠州文化是客家文化体系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梅州梅州是客家人最主要的聚居地和集散中心,曾举办过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商大会等,有“世界客都”之称。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则是在梅州已形成聚居地或集散地之际发生的,这给日后梅州作为“文化中心”的认同,乃至作为“客都”的认同,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嘉应州是第二大的客家侨乡,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有360多万,遍布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另外还有港澳台同胞200多万,海外客家籍华侨之中祖籍嘉应州的人数仅次于惠州府。海外侨界为显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一般而言同乡组织仍多沿用旧地名。故而,“梅州”一名在海外侨界通常被理解成梅县,其知名度远在“惠州”之下,甚至不如“嘉应”。 赣州赣州(原名虔州)在客家人迁入之前,除有少量当地土著居住外,大部分是一片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但在经历了中原汉民向南方的五次大迁徙以后,赣州成了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全市18个县(市,区),除章贡区部分和信丰县的嘉定镇以及其他几个居民点外,其余均属客家语地区,客家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5%以上。这里既有唐宋以来世居的“老客家”,也有明清时期从粤东和闽西回迁到赣州的“新客家”,是客家四州之中人口最多的城市,然而旅外华侨却非常少,其在海外的知名度远在惠州府之下。赣州府方言包括本地话(老客话,属客语于桂片),广佬话(新客话,属客家语宁龙片),府城话(又称赣州话,属西南官话)。赣州府地区被誉为孕育客家民系的第一块热土,客家文化的摇篮。汀州汀州府是著名的客家祖地,各地客家居民大多都溯宁化县为先祖曾居处。汀州府籍华侨尤以籍贯永定县最多。可惜“汀州”已经成为历史名词,原来的汀州府各县,分别由三明市和龙岩市代管,故而以“汀州”与惠州,梅州,赣州并称“客家四州”,有时空错乱之感。虽然古汀州的宁化县被誉为客家祖地,然而在当代来看,汀州在客家四州中的地位只能在惠州,梅州之下。韶州古韶州(粤北地区,今主要为韶关市继承,但不限于韶关市。)是名扬海内的“客家第五州”,地处北江流域,北江(韶关,清远)的人口,80%左右应该是客家,包括英德,南雄,基本上都是客家属地。北江文化这种族群文化的归属,基本属于客家文化。韶关地区是以客家人为主的地级市,是客家民系的聚居地之一,区内以客家同类方言为母语的人口超过九成,虽然现韶关市区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使用广州话,但非常明确的是,相对于讲客家同类方言的居民而言,讲广州话的才是客,因为他们并非韶关较早的居民,他们是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因为躲避战乱,方由广州附近北迁而来。隋开皇九年(589)改东衡州始设韶州,治所在曲江县(今武江西岸),韶州范围最广时包括今韶关地区(仅新丰县原属循州),清远地区(仅清远市区原属番州)。韶州对于客家民系而言是非常重要,不可或缺的客家原乡之一,客家大本营即由包括韶州在内的五大州府构成。古韶州地域北连赣州,东接惠州,西挟广西贺州,南扼广州,韶州所连接的赣州,惠州都是重要的客家文化盛行地区,所以韶州在客家大本营中起到重要的御接作用。朱德在《回忆我的母亲》中提到:“我家是佃农。祖籍广东韶关,客籍人”。 在清代古韶州分属韶州府,南雄府,连州府,南韶连三府州都源出古韶州,都是客家大本营的重要组成部分,均是《丰湖杂记》所记客家原乡。古韶州客家渊源历史悠久,上可溯秦统一岭南之后的横浦,湟溪,阳山三关,中可探盛唐名相张九龄开凿梅岭梅关,引中原移民入籍岭南,下可忆明末清初移民浪潮所奠定的基础,西蜀今以韶关为原乡者仍众。 客家人物: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由于“客家”这个称谓出现得稍晚,所以界定某些客家名人还是有一定难处,还有客家各领域的名人特多,在此只选录对社会与客家有贡献的客家名人。广东广东客家人物主要有近代中国走向世界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黄遵宪,孙中山,何子渊,叶剑英,护国爱民袁崇焕,爱国侨领罗芳伯,洋务吏治丁日昌,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抗日名将吴奇伟,赵公武,罗卓英,范汉杰,北伐名将叶挺,东江农运领袖古大存,叶选平,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谢非,黄华华,岭南第一才子宋湘,中国的“马可波罗”谢清高,国民党元老及中山大学首任校长邹鲁,”诗怪“与”雕塑鼻祖“李金发,现代绘画创始人林风眠,热带医学奠基人钟惠澜,肿瘤学和放射疗学先驱吴恒兴,桥梁大师李国豪,数学皇帝丘成桐及黄旭华,潘毓刚,梁伯强,黄子卿,李国平,张如心,杨遵仪,杨简,黄秉维,李尚豪,张作梅,钟世镇,曾毅,汪懋华,王佛松,张楚汉,饶芳权,郑度,古德生,江欢成,廖万青,梁春广,刘焕彬,杨文采,邱冠周,陈志杰,蒲慕明,李元元等院士,岭南词宗詹安泰,一代球王李惠堂,客家史学先驱罗香林,电影开拓者袁文殊,著名汉剧艺术家黄粦传,中国白兰地之父张弼士,慈善家田家炳,领带大王曾宪梓,惠州之子陈桥顿,客家黄酒产业化代表张国权,石材大王赖友谷,温纯青,近代岭南女诗人范夷香,叶璧华,华夏女杰李坚真,长征巾帼英雄肖月华。以及陈璘,张琏,颜检,颜伯焘,陈郁,张伟烈,彭光涵,“棋圣”杨官璘,李河君等。江西江西客家英杰主要集中在赣州,吉安及九江较少。江南第一位宰相钟绍京,赣南客家办学第一人温革,陆游最敬重的老师曾几,崔与之,南宋著名军政将领及中国著名书法家文天祥,江西山水画派的开派画家罗牧,才高行独的宁都“三魏”(魏禧,魏际瑞和魏礼),一门四进士的西江“四戴”(戴第元,戴均元,戴心享,戴衢亨),义宁陈氏“四杰”(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戊戌变法的重要理论家陈炽,血写工云春秋的英烈陈赞贤,《资本论》中文全译本的第一个译者郭大力,郭声琨以及肖华,陈奇涵,赖传珠,邝任农,朱明,刘浩天,邱会作,黄志勇,康志强,温玉成,曾思玉,张国华,吴法宪,吴昌德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 福建1955~1965年间,闽西客家有65人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占福建省籍将军总数的78.3%,被誉为“红军之乡”,“ 将军之乡”。福建客家籍中国科学院院士有地层古生物学家卢衍豪,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原院长卢嘉锡,高分子化学家林尚安,分析化学家卢佩章,植物遗传育种学家谢华安等。 政治军事类:刘亚楼,杨成武,刘忠,张南生,罗舜初,袁子钦,傅连暲,丁甘如,陈丕显,邓子恢,张鼎丞,张廷发,廖海涛,项南,刘国轩 文化艺术类:李天生,上官周,华喦,胡一川,李明卿,李灿,罗丹,丘沺,徐传华,丘能鲁,丘必书,郑小瑛,李以仲,宋省予,郭寿荣,谢颖颖,詹晶晶,陈坤福,伍正己,郑文宝,张显宗,李世熊,黄慎,雷鋐,伊秉绶 企业经济类:胡文虎,陈景河,李新炎 体育竞技类:林丹,何雯娜,张湘祥,石智勇 科学教育类:林宝树,丘复 广西广西客家人物主要有杨秀清,石达开,萧朝贵,韦昌辉,秦日纲,刘永福,冯子材,赖文光,林翼中,沈鸿英,陈济棠,陈铭枢,李天佑,朱光,林虎,李德山,刘古香,徐启祥,卢殿林,宁培英,朱锡昂,邓无畏,黄士韬,周钢鸣,秦似,李光前,廖磊,香翰屏,黄一平,钟夫翔,江应梁,罗尔纲,徐松石,李运华,叶浩,叶馥荪,李京文,刘庆贵,邹瑜,邹仑,王力,叶乔波,等等。川渝四川籍杰出的客家人物有中国元帅朱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变法维新志士刘光第,“收功弹丸”的大将军彭家珍,抗日爱国将领王铭章,辛亥西昌首义志士张耀堂,当代文豪郭沫若,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梓州诗人谢绪岷,“厚黑教主”李宗吾,现代天文学家刘子华,土壤农化科学开拓者彭家元,红灯女杰廖九妹,朱德母亲钟太夫人,中共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杨汝岱,原国民党高级将领,九十五军军长黄隐,现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新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唐君毅,等等。台湾台湾客家客家人物主要有:军政界:丘逢甲,丘念台,吴汤兴,徐骧,姜绍祖,罗福星,黄国书,邹洪,吴伯雄,马英九,李登辉,吕秀莲,蔡英文,邱创焕,彭淮南,黄玉振,邱议莹,林郁方,陈大庆,林光华,林政则,范光群,罗文嘉,叶菊兰,李应元,许信良,汤曜明,刘泰英,刘阔才,刘松藩 文化界:吴浊流,龙瑛宗,钟理和,林海音,钟肇政,李乔,陈映真,蓝博洲,刘兴钦,赖声川,侯孝贤,杨德昌,廖继春,徐仁修,邓雨贤,江文也,罗大佑,慎芝,张小燕,江美琪,罗时丰,钟昀呈,廖家仪,陈建州,胡自雄,曾国城,林晓培,范植伟,温升豪,王心凌,钟欣怡,张善为,彭佳慧,方岑,叶青,陈嘉桦,田馥甄,陈乔恩,廖洋震,冠佑,魏崇良,方文山,等等。 湖南湖南客家人物有:胡耀邦,杨勇,李志民,张平化,张经武,李贞,郭春涛,何孟雄,邓公玄,凌兆尧,张震,邱创成,等等。香港香港客家人物有:黄谷柳,侣伦,舒巷城,林燕妮,陶然,蓝海文,戴天,李丽珍,李惠堂,黎明,张国荣,万梓良,陈小春,钟汉良,钟楚红,成奎安,邓丽欣,曾志伟,官恩娜,杨思琦,谢宁,田家炳,等等。海外政治界:他信·西那瓦,英拉·西那瓦,李光耀,罗芳伯,李显龙,叶亚来,吴元盛,阿披实·维乍集瓦,阿瑟·钟,素帕差,科拉松·阿基诺夫人,吴奈温,钦纽,陈亚先,钟亚瑟,朱梅麟,等等。经济界:胡文虎,邱威功,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大溪地珍珠之王`温惠仁,吴德芳,等等。 文化艺术界:黄孟文,流军,淡莹,潘雨桐,吴岸,袁霓,张错,光良,品冠,巫启贤,戴佩妮,曹格,范文芳,钟正山,钟晓玉,陈靓萱,何耀珊,等等。 政治:概况客家是汉民族中颇具血性的族群。从南宋末期开始,客家登上历史舞台(如文天祥),从宋末群王抗元,明末抗清,收复台湾,再到清末抗日抗法,无不带有客家人忠义,义无反顾的身影。近现代客家六次崛起,大批人杰促进了中国历史进程。这“六次崛起”,指的是:第一次,被视为“客家人的革命”的太平天国起义,第二次,是客家人作为中坚之一的“戊戌变法”运动,第三次,是客家人作为主体的“辛亥革命”,第四次,是发生在客属地的土地革命,第五次,是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部战场——中国的抗日战争,第六次,则是人民共和国的创立,开国元戎中有一大批客家领袖与战将。客家作为汉民族中的一个民系,在中国近代历史进程中占有着重要地位,并在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土地革命及抗日战争中逐步崛起,连戊戌变法这种一般人认为与客家关系不大的维新运动都有客家人在主事,不仅菜市口喋血的六君子中,有章京行走的刘光第是客家人,而当日唯一呼应变法的省份,即湖南新政,则完全是客家人在主事,其主帅为陈宝箴,黄遵宪,为湖南日后出了一大批革命家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黄遵宪与戊戌变法的主帅梁启超,更有不同一般关系。陈宝箴被赐死,黄遵宪也差点被杀。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何子渊,丘逢甲等亦在中华民族面临百年变革大潮之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在戊戌变法之前的洋务运动先驱即有客家人洋务派代表丁日昌。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十大战区司令长官有六位是客家人(张发奎,薛岳等),共产党两大军队(八路军与新四军)均是客家人在主事,八路军总指挥为朱德,参谋长为叶剑英,香港办事处主任为廖承志,新四军军长为叶挺。 太平天国1851年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由客家人组织发动,首领洪秀全以及六位最高决策的核心人物(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秦日纲,洪仁玕)均是客家人,后期主将陈玉成,李秀成也是客家人。洪秀全,冯云山等在宣传,发动和组织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始终以广西东南地区的客家人为基础。而客家人大批加入太平军是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势力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太平天国将领基本上是客家人,金田起义的基本群众大多数也是客家人。参加金田起义的有二万多人,其中大多数是客家人。金田起义之初,福王的九大据点(广西贵县赐谷,北山里,龙山,广西桂平县紫荆山,金田,广西平南县鹏化山区,广西陆川县陆苗,广西博白县平山,广东信宜县塘坳)的居民主要是客家人。 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的紧密联系,必然影响到太平天国的方方面面,使太平天国的政策,制度及其思想深深地打上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烙印。 中法战争1885年3月23日,晚清一代名将,民族英雄,67岁的冯子材率军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前隘一战歼灭入侵国境的法军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还有清末民族英雄,黑旗军首领刘永福。戊戌变法客家人在近代三大革命运动中有出色的表现,这些在太平天国,辛亥革命等文史资料中记述颇丰,可他们在戊戌变法中的业绩却鲜有提起。其实,在京的“百日维新”以及在地方上惟一的呼应即湖南“新政”等重大事件中,客家人均不曾缺席,有的甚至担当起领导与骨干角色,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变革创新精神,历史应当为他们添补上浓重的一笔。如刘光第,陈宝箴,黄遵宪及其《日本国志》,陈炽在戊戌变法中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孙中山及重要成员廖仲恺,胡汉民,邓仲元,何贯中,邹鲁,温靖侯(温仲和之子),谢良牧等都是客家人,根据有关资料统计,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的中国同盟会,首先得到广大客籍留日学生的大力支持,当时在同盟会的领导核心成员中,客家籍留日学生占46%,绝大部分是嘉应州,大埔,惠州等地的留学生。此外,海外革命经费的筹措也主要是在客家籍华人华侨中进行,武昌起义前,革命党人在南方各地发动的一系列武装起义,主要集中在客家人的地区或以客家人为主。在1911年广州起义壮烈牺牲的72烈士中,有林修明,陈文褒,饶辅廷,周增,张学龄,陈文友等24名客家籍人士,他们有的既是海外回国的客家籍华侨青年,同时又是留日学生。可以说,客家人对辛亥革命的组织领导,武装斗争,宣传发动,筹措经费等各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事例不胜枚举。如郑士良领导惠州起义,何子渊,丘逢甲领导黄冈起义,邓子瑜,陈纯领导七女湖起义,胡汉民,姚雨平,胡毅生,邹鲁领导黄花岗起义。 北伐战争时期,邓演达任政治部主任,郭沫若任政治部副主任,黄绍竑任第7军党代表。在战斗中,叶挺独立团战功卓著,所在的张发奎第四军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1927年4月17日,在南京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胡汉民,蒋介石,柏文蔚等及部分监察委员宣布在南京组成国民政府,以客家人胡汉民为主席。 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中,客家表现突出,朱德,叶挺,叶剑英,袁文才,王佐等皆为客家人。抗日战争客家人在中国抗日战争(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中的表现,事件 客家籍代表人物第二次国共合作 朱德,叶剑英,叶挺 淞沪会战 张发奎,廖磊,薛岳,罗卓英,阵亡的客家籍高级将领:黄梅兴,姚子青,谢晋元,宫惠民 太原会战 朱德 平型关战役 朱德 忻口战役 朱德(八路军总指挥),黄绍竑(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 娘子关战役 黄绍竑(总指挥) 南京保卫战 罗卓英(副司令),阵亡的客家籍高级将领:罗策群,姚中英,刘国用,谢承瑞,黄纪福 徐州会战 阵亡的客家籍高级将领:王铭章 兰封会战 薛岳(总指挥) 南昌会战 薛岳,罗卓英,参谋长罗为雄 第一次长沙会战 总指挥:薛岳 桂南会战 总指挥:张发奎 枣宜会战 中央集团军(第11集团军)总司令:黄琪翔 百团大战 总指挥:朱德 上高战役 总指挥:罗卓英 第二次长沙会战 正副总指挥:薛岳,罗卓英 第三次长沙会战 总指挥:薛岳 鄂西会战 吴奇伟 缅北滇西战役 中国远征军副司令长官黄琪翔,副参谋长温鸣剑 常德会战 吴奇伟 豫湘桂战役 张发奎 豫中会战 第一战区第19集团军总司令陈大庆 长衡会战 薛岳,张发奎 桂柳会战 总指挥:张发奎 湘粤赣战役 总指挥:薛岳 备注:客家人邓演达坚持中间线路观点 文化:客家文学“客家文学”是近30年来随着客家研究浮出水面并成为显学而提出的概念。但作为学术概念是否成立,如何界定其内涵与外延,始终未达成共识。20世纪90年代末,有论者认为其内涵应包括如下几方面:所有以客家语方言为载体的文学作品,如客家歌谣,客家民间故事,客家山歌(文本),客家山歌剧(文本),采茶戏(文本),文人创作中的方言小说,方言诗等,客籍作家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只要在作品中描绘了客家人的生活环境,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生活,表现了客家人的思想感情,都属客家文学,非客籍作家若能深入客家地区,创作出反映客家人生活的文学作品,也可归入“客家文学”。代表作家有台湾的丘逢甲(台湾近代客家文学之祖),赖和(台湾新文学之父),吴浊流(日据时期的“铁血诗人”),龙瑛宗(宝岛夜空中的孤独彗星),吕赫若(现当代之交的“台湾第一才子”),钟理和,林海音(台湾女性文学的开拓者),钟肇政,杜潘芳格,李乔,钟铁民,谢霜天(乡土女作家),尹玲,小野(从实验室走出的畅销书作家),吴德亮(宝岛上的“千手缪斯”),蓝博洲,罗任玲,港澳的黄谷柳(香港社会写实文学的奠基者),侣伦(贯穿香港现代和当代文学史的第一人),曾敏之,舒巷城,戴天,蓝海文(开启新古典主义诗风),陶然,林燕妮,钟晓阳,李鹏翥(澳门当代文学的开掘和见证),海外的黄孟文,潘雨桐,吴继岳(泰华文坛老将),李少儒(泰华文坛“怪杰”),饶公桥,胡惠南,阿五,严唯真(印尼华文文坛的“常青树”),黄裕荣(海外华文作家中的保尔·柯察金),立锋,明芳,袁霓,廖蕴山,云幻,刘放,张奥列等。音乐曲艺客家谚语,是客家熟语的一种,通俗易懂,形式上差不多都是一两个短句,而且一般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客家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总结与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语言生动,内容丰富,韵味隽永,耐人寻味。客家谚语大致可以分为生产谚语,社会谚语,生活谚语三类。广义上,还包括客家歇后语,客家童谣。客家是一个善于歌唱的民系,童谣甚多。客家童谣与客家民谣(客家民歌)一样语句通俗,而且每句尾用同韵字,所以琅琅上口,小时念熟到老不忘。与客家民谣不同之处就是客家童谣只朗诵而不唱。客家语的声调有六或七个,颇富音乐韵味。 民间音乐有兴国山歌,梅州客家山歌,闽西客家十番音乐,广东汉乐(如客家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还有竹板歌,粤西客家情歌等。 客家文化节客家文化节大多是客属地政府或客属社团推动,以客家文化为主题,以弘扬客家文化,发展,创新客家文化为目的的节日盛会。知名度较高的有深圳客家文化节,香港客家文化节,澳门客家文化节,台北市客家文化节,河源“中国客家文化节”,中国·凤岗客侨文化节,广西“博白客家文化节”,中国(赣州)客家文化节,台湾“桃园客家文化节”,马来西亚“客家文化节”,梅州“世界客家文化艺术节”。语言文字主词条:客家语,涯话,新民话,麼个话,土广东话,水源音,赣南话客家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粤东叫福广话,岭东话,广东话(在四川后又被称土广东话)。闽,赣迁川的,同样以“广东人”自称。在粤桂交区叫涯话,麻介话,新民话等。在浙江叫《汀州腔》(因浙江客家祖籍福建省汀州府)。通称客家语,这是自称和他称的合一。 传统戏剧主要有闽西汉剧,闽西山歌戏,广东汉剧,闽西采茶戏,粤北采茶戏,桂南采茶戏,花朝戏,客家山歌剧,提线木偶戏,手挚木偶戏等。备注:前7个传统戏曲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民间舞蹈仅被列入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就有:丰顺浦寨的火烧龙舞,南雄的香火龙舞,大埔与饶平的花环龙舞,梅州市槐店的文狮子舞,大埔清溪的仔狮灯舞,东源的金龙狮舞,饶平的布马舞,五华的竹马舞,紫金的纸马灯,平远的船灯舞,紫金的花船舞,兴宁的杯花舞,韶关的舞春牛,大埔的鲤鱼灯舞,以及席趣舞,莲池舞,织女穿花舞,落地金钱舞等。工艺美术传统手工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画工艺:制画工艺在客家民间流传甚广,名家辈出。如长汀上官周,宁化黄慎,上杭华岩,武平李灿均驰誉中外。尤以上官周的《晚笑堂画传》颇有影响。制画主要有版画,壁画,字画,蛋画,铁画,画像等。代表有:英德英石假山盆景传统工艺 剪纸工艺:汀州剪纸工艺源于清代帝后生日摆万寿,民间张贴红签(剪纸图案)以表庆贺。后来逢春节或新婚喜庆,多巾红纸剪成的各种艺术图案或文字,寓庆贺祝福之意。传统图案有“鸾凤和鸣”,“松鹤延年”,“梅兰菊竹”,“寿星”等,文字有“福,禄,寿,喜”等,多出自巧妇之手。民间剪纸不限于妇女,有专门剪纸刻纸的艺人。各种图案应手而成,巧夺天工。 手扎工艺:客家手扎工艺品种繁多,依物施艺,各具特色。主要有彩扎,灯扎,纸扎和花扎四种。代表有:连平忠信花灯,客家龙灯。 雕刻工艺:五华石雕。 客家民俗:或称客家习俗,客家风俗等,流派众多,如赣南客家民俗,客家水上民俗文化等,它包括衣食住行,婚嫁生育,丧葬习俗,民间节俗,生产习俗,民间信仰,传统会社,客家交际,地理风水,民间禁忌,宗教文化,尚武习俗,成年仪礼等方面。民间节俗客家是汉族的一支,故其传统节日与汉族相同,主要有腊祭,祭灶,春节,元宵节,社日,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在诸节日中,以春节最隆重,有客家春节,客家年之称。客家山歌节,客家还花炮等都是客家节日活动。婚嫁生育客家人的婚嫁习俗基本上保留着中原古代的婚俗,“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与中原古代婚俗“六礼”大同小异,程序复杂,礼节讲究。而别有风趣的当属接亲,有客家哭嫁,遮伞习俗等。客家民居:客家民居,客家围屋,围龙屋,土围楼,土楼客家民居分为赣南客家民居,闽西客家民居,粤东客家民居,粤北客家民居等几大流派。 客家围屋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和云南的“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最具乡土风情的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五大特色之一。据历史学家考察,这种民宅建筑与中原贵族大院屋型十分相似,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客家先民原系中原汉人,因战乱,灾荒等原因辗转南迁赣,粤,闽交界山区落籍繁衍。客家先民南迁定居岭南后,不但传播了中原的先进耕作技术,而且建筑民宅保持了原有的传统风格。 客家围屋大致可分为:闽西的方形,圆形土楼,赣南的口字,国字型土围子,粤北的四角楼,碉楼(如翁源的湖心坝高围墙),粤北大围楼(以始兴隘子镇的满堂客家大围楼和翁源江尾镇思茅岭的张姓八卦围最具代表性),粤东梅州的围龙屋(如棣华居,仁厚温公祠,荣禄第,何子渊故居光裕庐,张弼士故居光禄第等),带有碉楼的围龙屋(如兴宁躲世围),圆围,半月楼(新月楼),八角楼(如大埔道韵楼),多角围屋和方,圆土楼(如大埔花萼楼),粤中惠阳,深圳的城堡式围楼(如鹤湖新居,龙田世居)和围村,香港围村(如新界曾氏大屋)等10余种类型。 赣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发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称“客家摇篮”。仍存有600余幢神奇的客家围屋,被称为“东方的古罗马”,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有龙南关西新围,燕翼围和安远的东升围,走进围屋就走进古老的城堡。这里有规模宏大的客家文化城,是客家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还有那尘封已久的客家古村落——白鹭村。 永定客家土楼被誉为“世界建筑史上奇葩”,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福建土楼·永定景区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0年春节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亲临闽西考察时嘱托我们“客家土楼是中华文化瑰宝,是大家庭,小社会和谐相处的典范,一定要把祖先留下来的这份珍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运用好”。 客家服饰: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服饰上图案朴实精美而又寓意深刻,这也是南迁客家人与原住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结果。在客家饰物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客家凉帽,在客家地区客家女孩(客家妇女)都戴着一种独特而又别致的凉帽,它是用薄薄的蔑片和麦秆编成的。而客家蓝衫则有别于客家女服饰,为男士服饰。 客家饮食:客家菜以东江菜为代表。客家人的饮和食,与汉族其他地区很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由于该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等,其饮食文化也别具特色,口感偏重“肥,咸,熟”,传统的客家招牌菜有:盐焗鸡,酿豆腐,梅菜扣肉,猪肚鸡。客家娘酒,客家擂茶,客家擂茶文化,客家小吃,客家美食,客家黄酒,客家盆菜,客家汤圆等均是客家饮食的表现。 经济:种植业农业以种植粮,油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次之,稻米生产以水稻为主,兼有旱稻。还积极引种番薯,玉米,小麦等优良作物。赣南种茶业始于唐代,明清两代更盛。矿冶业闽西是客家地区矿冶业主产地,宋朝时已开采,明清渐盛。马坑铁矿是华东第一大铁矿,紫金山铜矿是中国第二大铜矿,东宫下高岭土矿是中国四大优质高岭土矿之一。江西赣州素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手工业闽西汀州在明代中叶已成为中国著名的产纸区,四堡地区所出产的玉扣纸是中国最富盛名的书画印刷纸,四堡与北京,汉口,浒湾并称中国古籍雕版四大基地。商业赣州,汀州在明代,粤东的兴宁城在清初,先后成为客家地区最大的商埠。客家人从中国远渡重洋外出谋生,遍布港台及东南亚,产生了一大批创富成功的客家商人。张裕集团的张弼士,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就是早期客商的代表人物,“化工大王”田家炳,“领带大王”曾宪梓,“东南亚钢铁大王”何侨生,“毛衫大王”吴惠权,“国货大王”余国春等则是当代客商翘楚。社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是国际上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华人盛会之一,是海内外客属乡亲联络乡谊和进行跨国跨地区交往的重要载体,也是各国各地区客家人开展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宗族社会客家传统社会主要表现在客家祠堂方面。 |
szkl.net ©2006-2020用户协议 粤ICP备13028450-1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