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白背叶介绍: (提供资料)入药部位:根或叶。 性味:味微苦,涩,性平。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根:柔肝活血,健脾化湿,收敛固脱。 叶:消炎止血。 主治:根:用于慢性肝炎,肝脾肿大,子宫脱垂,脱肛,白带,妊娠水肿。 叶:用于中耳炎,疖肿,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用法用量:根15-30g,叶外用适量,鲜叶捣烂敷或干叶研粉敷患处。 炮制方法:根,洗净,切片,晒干。 叶多鲜用,或晒干研粉。 分布区域:产于云南,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广东和海南。分布于越南。 古今文载:01.《岭南草药志》 | 治淋浊:白背叶根五钱,茯神四钱,茯苓三钱。煎水空腹服。 | 02.《岭南草药志》 | 治子宫下垂:白背叶根十二两,米醋二斤,煎至半斤,夜间置于露天打露一宵,翌晨一次顿服,连服三剂,并卧床休息一星期,愈后炖黄头龟连服数天。 | 03.《闽南民间草药》 | 治眼雾,赤眼红热,怕光流泪:鲜野桐根一至二两(洗净,切碎),猪肝二至四两。水适量炖服。 | 04.《岭南草药志》 | 治双单喉蛾:白背叶根,蜂糖浸透,去渣,取汁液内服。 | 05.《岭南草药志》 | 治中耳流脓:白背叶根研末,酒适量,浸出浓液滴耳内,并外搽。 | 06.《闽南民间草药》 | 治腰骨闪伤:鲜野桐根一两,洗净切碎,水,酒各半和猪赤肉二至四两炖服。 | 07.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 治慢性肝炎,脾脏肿大,肠炎腹胃,脱肛,子宫下垂:白背叶干根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
鉴别:叶:本品皱缩,边缘多内卷,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圆卵形,长7-14cm,宽4-14cm,上表面绿色或黄绿色,下表面灰白色或白色,顶端渐尖,基部略呈心形或近平截,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微3裂,有钝齿,上表面无毛,下表面被星状毛,基出脉3条,叶脉于下表面隆起。叶基具2斑状腺体。叶柄长5-15cm,质脆。气微香,味微苦,辛。 生长环境:生于海拔30-1000米山坡或山谷灌丛中。 生理特性:灌木或小乔木,高1-3(-4)米,小枝,叶柄和花序均密被淡黄色星状柔毛和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叶互生,卵形或阔卵形,稀心形,长和宽均6-16(-25)厘米,顶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截平或稍心形,边缘具疏齿,上面干后黄绿色或暗绿色,无毛或被疏毛,下面被灰白色星状绒毛,散生橙黄色颗粒状腺体,基出脉5条,最下一对常不明显,侧脉6-7对,基部近叶柄处有褐色斑状腺体2个,叶柄长5-15厘米。花雌雄异株,雄花序为开展的圆锥花序或穗状,长15-30厘米,苞片卵形,长约1.5毫米,雄花多朵簇生于苞腋,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花蕾卵形或球形,长约2.5毫米,花萼裂片4,卵形或卵状三角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生淡黄色星状毛,内面散生颗粒状腺体,雄蕊50-75枚,长约3毫米,雌花序穗状,长15-30厘米,稀有分枝,花序梗长5-15厘米,苞片近三角形,长约2毫米,雌花:花梗极短,花萼裂片3-5枚,卵形或近三角形,长2.5-3毫米,外面密生灰白色星状毛和颗粒状腺体,花柱3-4枚,长约3毫米,基部合生,柱头密生羽毛状突起。蒴果近球形,密生被灰白色星状毛的软刺,软刺线形,黄褐色或浅黄色,长5-10毫米,种子近球形,直径约3.5毫米,褐色或黑色,具皱纹。花期6-9月,果期8-11月。 |